漫漫从医路 融融师生情
——记“教学标兵”陈宝国
记者 邹霞 学生记者 王汛江
我校第二届“教学标兵”获得者陈宝国教授。
医乃技术,无艺不立,他以医术守卫健康,让生命的田野不再荒芜;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他对病人的爱如涓涓细流,让患者的心灵永不干涸;学乃智术,无严不立,他治学严谨,对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师乃儒术,无诚不立,他执教醇笃,将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莘莘学子。他以自己的才学品行,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他就是我校第二届“教学标兵”获得者陈宝国。
陈宝国,医学硕士,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西省名中医,现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教学与胆系、肾系结石的临床及科研工作。
为师——别出心裁出新招
1987年,陈宝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迄今为止,培养硕士研究生共20余名,并承担了本科、留学生、研究生等各层次的《温病学》《温病学原著选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等课程。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在备课中一定要有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问要提到点子上。”谈及教学方式,陈宝国反对“满堂灌”形式,推崇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发掘学生的潜力,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传播知识,播洒阳光,播种希望。
“陈老师的案例教学法十分精彩,深入浅出,并能结合案例,不拘泥于教材,很新鲜,内容清晰明了,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它对以后的临床工作也会大有裨益。”在陈宝国老师示范课后,学生蒋志维接受采访时说。
陈宝国教授在上课中。
“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教学三十多年以来,陈宝国得出一个经验:回归经典。
“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遇到难以理解的,一定要找原著,才能把中医学好。”
“对比学习,原文对照。”
“风温辨痰,四诊合参,不拘泥于教科书。”
这是陈宝国对学生的谆谆教诲。陈宝国进行临床基础方面的教学时,对学生爱护有加,常常采用手把手教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复述学到的内容,查漏补缺,牢牢巩固所学知识,心在该用处,事在细微中。“爱”仅仅是他“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
陈宝国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他强调理想信念,强调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他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提倡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要求学生不能随意更改任何数据,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求学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
为医——挑战自我不言弃
当记者走进结石科治疗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几乎贴着地面的大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外面微蓝的天空和青葱的大树,让前来就诊的病人心情不由地愉悦些许。
陈宝国总是关怀地看着病人,露出一抹暖人心扉的微笑,声音温和地询问病情病况,对可以确诊的病人直接提出建议和治疗方法,针对那些疑似病人则用现代医用仪器进行检查再进一步诊断。若病人有疑虑,陈宝国就不急不缓地询问原因,以平实幽默的语言打消其疑虑,引导病人接受正确治疗。
陈宝国以温病学指导临床各科,曾在2007年获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
陈宝国教授在诊疗室。
“给病人的病治好了,这是最高兴的事。”在临床中,陈宝国曾接待一位宫颈管炎患者,患者曾四处就医,却得不到有效治疗。陈宝国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治疗也没有进展,但他并未放弃,在一次偶然学习中得知白头翁汤可治妇科病,之后病人在服用七包加了白头翁的药后痊愈。“书到用时方恨少,类似这种的病例还有很多,”陈宝国说,“一般来说病人来我这里治疗,是他们信任我,除非他们自己提出要走,我一定想办法给他们治好,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治好,我会给他们提建议,告诉他们到哪里去治疗,一定会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能达到治疗目的的地方。”
“没有失败教训,医生就不会成长。”陈宝国谈起多年医生生涯感慨说,“遇到问题不要去回避它,要去正视它。不要说这个病人我治不好诊断不清楚你到别的地方去吧,让别人去看吧。”2005年,陈宝国当时在综合内科就职,遇上一个四十多岁并持续发烧三年的病人。这个病人去过南昌各大医院就诊,病情却没有改善。面对顽疾,陈宝国未曾放弃诊断治疗。他和全科的人一起为这个病人会诊、查资料、讨论,从头到脚做各项检查,终于在病人肚脐旁发现一个类似于脂肪堆积的不起眼的东西。陈宝国没有放过这个类似于皮下脂肪瘤的堆积物,并冒着风险给病人做手术制作病理切片。通过观察该病理切片,确诊病人患有脂膜炎,一种即便是采用激素治疗也并不一定有确切疗效的罕见疾病。虽然陈宝国最后确诊了病人病因,但因为病人治疗偏晚只能用激素延缓病情直至最后死亡。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面前消逝,陈宝国也曾感觉自己当医生很失败,心理压力很大,但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认识差距,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医术。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陈宝国赴日本广岛大学附属医院ICU、神经内科、综合科做访问学者,在学习交流中拓宽视野,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为学——寻根问典追溯源
陈宝国在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擅于从经典中找出根据。他说:“其实病症都能够在《内经》中找到根源所在,治病寻根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有的时候多思考,换个角度想问题反而豁然开朗。”
在临床工作中,一位患有乳糜尿的患者曾在陈宝国处就诊。该患者做过三次手术,两次X刀。骨瘦如柴的身躯已无法承受手术的治疗方法。在尝试多种方法无果之后,他开始追根溯源,从《内经》中的“气虚”开始分析病的根本,在使用大量黄芪过后病人病情明显改善。据跟踪观察,患者十年未曾复发。
在教学、临床工作之余,陈宝国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尿石通颗粒剂治疗尿石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推按运经仪配合中医药辩治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肾阳虚证与含钙尿石形成相关性及温肾化石汤调节作用、草酸钙肾结石大鼠肾组织TH蛋白表达及温肾化石汤调节、尿石2号方防治肾结石ESWL术后肾损伤的临床研究等。
科研道路上,陈宝国在经典中再次钻研结石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释‘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据此,尿石属于有形之物,为阴寒凝聚而成。又《诸病源候论》载尿石形成是‘肾虚而膀胱热’,《丹溪心法》亦谓‘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热也’,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在论述尿石形成病因病机时已经注意到其本之肾虚,‘膀胱热’乃尿石发作之标。因受检查仪器的限制,古代医家不可能在结石未发作时诊断患者患有尿石(石淋),只有当尿石发作之后,根据其湿热下注的临床表现,认为尿石是‘湿热煎熬’所致。即便如此,仍有医家观察到尿石形成之本是肾虚。”陈宝国结合《内经》之“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通过临床防治尿石复发观察,提出尿石病机是肾阳亏虚,阳虚寒凝,内生结石。
此外,陈宝国曾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包括《温病卫分证治纲要》《尿石通颗粒剂治疗尿石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湿热邪陷营血辨治》《尿石病机新探》等;主编或参编教材、论著八部,有《老年百病防治》《中医临证指要》《胆结石防治问答》《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医藏象与临床》《中医经典案例研究》《温病学》等。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清华大学教室中的格言,同时也深深触动了陈宝国的内心。因此,每天清晨的3000米晨练和傍晚的乒乓球运动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他说,“生命在于运动,革命的本钱就是身体。”他这么说,也坚持这么做。